第474章
书迷正在阅读:[综漫] 讨人喜欢的绘梨同学、[综漫] 月黑风高婶出没、[综漫] 咒术养崽app、[神话同人] 道祖的咸鱼情缘、[名柯同人] 攻略那个竹马、我祖父是朱元璋张浩朱允熥、不灭金身诀、繁星之下(现言骨科,1v1,哥哥诱入)、绿春波(高干 替身情人 H)、竹马好像我老婆[娱乐圈]
接下来的发展,开始往彻底脱离六国复辟贵族计划的方向奔驰而去: 随着嬴政下诏暂停修建骊山皇陵与阿房宫、派人先为民盘火炕、修茅屋等新政陆续施行,那些原本因贵族挑唆、而将秦国视为仇敌的六国百姓,也忍不住对大秦皇帝生出越多好感来。 纵便是他们原本的君王,亦从未关心过他们的房屋漏不漏雨、冬日该如何度过严寒。 看来秦始皇,倒并不似贵族豪强口中那般暴虐无道,反倒是个爱民仁君。 而“凡挖煤之人,每50石能获赏1石”奖励政策的出台,则顺利助朝廷最快笼络住人心。 哪怕是在最仇视秦国的赵楚之地,百姓们亦全然不顾当地宗室贵族的劝阻,欢天喜地抢着上煤场干活。 1石黑煤,若转手卖给朝廷,能得三四百钱,能换十来石粮食... 到了此刻,在天下百姓心中,秦始皇哪还是什么暴君?他简直是为百姓带来福祉的天神下凡! 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嬴政的到来,让原本民生困乏艰辛的大秦,逐渐生出几分蓬勃生机。 随着朝廷果真兑现挖50石奖1石黑煤政策,民间各地纷纷传出“始皇帝一人活而万物生”之流言,得到皇帝恩惠的百姓们,维护君王之心昭昭然。 满心不安从上郡出发的扶苏,一路上见到的,便是如此振奋人心的景象。 原以为又要与父皇争执一番的他,自是大喜过望,一生杀伐果断、立下不世功勋的父皇,终于意识到民生的重要性了! 这一回,扶苏诚挚跪于章台宫中,以无比敬慕的目光,仰视着他英明圣贤的父皇,一再为自己前番鲁莽冲撞君父之举道歉,并连声称赞父皇有尧舜仁君之相。 扶苏的回宫让胡亥危机感大增,开始频频找同样满腹狐疑的赵高商议对策。 赵高直到现在也没想明白,陛下那些新奇的桌椅水磨火炕之法,那各处精准的挖煤之法,莫非真得了仙人指点? 可若真有襄助陛下之仙人,又岂会任由陛下被方士哄骗着,吃了这许多年丹药,以至于如今龙体不安? 想到这里,又想到大秦境内数不清的黑石煤矿,赵高小心掩饰住眼中贪婪的光芒,对胡亥愈发关怀备至—— 以陛下之身体,恐怕已来日无多,若能成功扶持十八公子这蠢货即位,大秦数不清的黑石金山,大秦辽阔的万里江山,将尽数落于我赵高手中! 想到李斯那自诩纯臣的楚人,近日竟毫不避嫌地频频在朝堂上称赞长公子,赵高开始怀疑,陛下突然将触犯君颜的长公子召回咸阳,想来是受李斯挑唆? 自忖对君王心思摸得十分透彻的他,决心趁机除去李斯,他告诉胡亥,若想将扶苏打压得彻底不能翻身,便需从李斯与扶苏的关系入手。 只要让陛下相信,他最看重的臣子李斯,竟与他最看重的儿子扶苏暗中勾结,妄想早日篡夺皇位,必会引来龙颜大怒... 赵高意有所指地暗示道,“这一回,长公子若再被陛下驱逐出咸阳,恐怕就不止是前往上郡守长城了...百越之地,若能有大秦公子镇守,必能永世无忧。” 于是,在嬴政为如何利用从前获取的知识,尽快改造出一个国富民强的大秦而宵衣旰食时,“纯真可爱”的十八子胡亥,开始频频端着热汤来探望他,并趁机暗示几句“长兄近日威势颇增”、“儿臣听大臣们对长兄赞不绝口”、“左丞相近日下朝常与长兄闲谈”... 说实话,嬴政自神画中知晓胡亥篡位亡国、杀兄弑姊诸事后,便对他生不出丝毫父子亲情。 无论是从前那个幼小而心狠的胡亥,还是眼前这个二十来岁满口胡言的胡亥,皆令他十分不喜,甚至,他一见到胡亥,便想到当年另一个胡亥,是如何在宴会上欺负明赫的,心中愈发厌烦对方。 为让这具身体能多撑些时日,君王一道诏令下去,胡亥便得了个“不敬不悌长兄”的罪名,不准再踏进章台宫方圆五里处。 这般一来,自认为已失宠的胡亥愈发心急火燎,而赵高从李斯一见到他便似笑非笑的神色间,认定此事必是他在搞鬼。 赵高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诸公子之中,唯有十八公子将他视作恩师,视作最信任之人...他必须保下十八公子的荣宠! 而先前让陛下怒而驱逐的长公子,既因李斯而翻身,他便要尽快除去李斯! 平心而论,赵高行事是十分谨慎的,收拾残局亦是快狠准的,这也是赵成和阎乐在咸阳能顺利暗中拉拢人的重要原因。 但如今,陛下因通宵达旦操劳国事,身体已愈发憔悴不济,眼看大秦储君之位即将敲定,在胡亥的再三催促下,赵高决定孤注一掷博一把——派人刺杀李斯! 此计虽险,却能除去长公子在朝堂最大的助力,而失去李斯出谋划策的长公子,恐怕只需他稍稍设局,便会再次因出言顶撞君王而获罪! 这一趟若被驱逐,长公子此生休想再回咸阳! 然而,赵高这一回的对手,是同样精于人心算计的李斯,何况,李斯早已不动声色派人在暗中盯梢他。 八月,中车府令赵高,联手其弟赵成与咸阳令阎乐,派人刺杀大秦左丞相,事败,蒙毅带人从其居所,搜出数封勾结收买王宫卫尉首领、咸阳中尉首领、中大夫等二十多大小官吏凭证,被以“效仿嫪毐,意图谋反”之罪判腰斩,并夷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