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409节
书迷正在阅读:在选秀奋斗的我总被迫修罗场、咸鱼后爸,反向带娃[穿书]、穿书炮灰成了万人迷、穿成男主的契约魔兽[穿书]、穿进末世剧本后我演起来了、和离后,他们都想娶我、重生八零:被最猛硬汉掐腰宠、穿书后主角与我双宿双飞、白月光是年代文假千金、被读心后嫁给了心机男
也因为官府在正儿八经的推这件事情,固安县的民乱最终没掀起什么风浪,说实在话在吃人的社会里,哪个县闹点儿什么事都算是正常的。 现在分田令摧毁了他们的根基,所以这些人是越抓越少。也必定不会像明末那样,流民的队伍越滚越大。 二十三个县,一个一个县来吧…… 几日之后, 顾人仪先率领人手至大兴县,大兴县有皇庄八处,合起来也要有六千多亩地。就是这分给谁,是个麻烦事——贫困生怎么认定啊?怎么防止造假? 顾人仪到了之后采取了一个简单粗暴的办法:家里饿死过人的先分。 这件事不太好瞒,乡里乡亲的,很容易被揭露。 并且按照丁口数来分,每人三亩地。 先分,如果有多余,那么各家再分个半亩地什么的。 官府的人在顾人仪的亲自率领下奔赴大兴县的张集村。 北方的平原乡间在春天的早晨有种雾蒙蒙的感觉,路边一些野草的脑袋上还有没来得及散去的露水。 走到村子里边儿,很多房屋都显得破败,抬眼望去,要么是几片破瓦搭起来,要么就是窗户破个洞也没修。 几家几乎的房子落在一起,墙倒屋塔的,没有半分朝气。 而即便时辰还早,也能看到有身材干瘦的老人家扛着锄头在房前屋后锄地。 有一家模样让顾人仪情绪翻涌,便是一个垂髫稚儿趴在一块圆润的大石头上蘸水写字,一个妇人,应是她的母亲在淘米。 很少很少的一把米。 一个成年人的手掌都装不下。 要是煮成一锅三人喝的粥,那和水也没多大区别。 民生之苦,已苦不堪言。 至于篱笆院落里的第三人,应是那孩子的父亲在捆柴禾,大约是准备背到集市上卖钱吧。 这三人都是面如菜色,妇人更是瘦得颧骨突出,嘴唇也干巴巴的。 看到官府的人,他们都颇为紧张。妇人急忙过去搀着孩子往屋里躲。 “不要害怕,这是顺天府来的大官。”村里的里正这样介绍,“来分田的。” 来的路上,里正与顾人仪说过这一家,年前,这一户的家主也就是孩子的爷爷去世了,倒也不是真的单纯饿死的,只是饿得慌了,吃了很多树叶子,结果身体不好闹了病,又没钱抓药,只能等死。 而且这三口之家过得也很艰辛。 遇到这种情况,顾人仪也定主意:可以分。 至于男子则颇有几分惊恐,颤音说:“分谁家的田?!” 顾人仪知道他会错意了,“分天子的田,你家有三口人,原先还剩两亩四分田,这次要分给你们六亩六分田。有九亩田,日子能好过些。” 这话说出来,老实的农夫都没有立即反应过来。 “天子的田……怎么会分给我们?” 其实顺天府尹也不算小官了,哪里会落到和农户直接对话的地步?实在是之前那种惨状,顾人仪看得心中难受。若是不正儿八经的为了他们做点什么,他坐在衙门里也是犯堵。 现在看下来,他更是觉得这件事马虎不得。 皇帝如此大力的提拔重用他,天下的百姓好不容易等到这么一个机会,他顾人仪怎么敢马虎!一马虎就是人的性命为代价啊! 一个大男子,此时看到老百姓这般模样,有些忍不住要落泪。天子要给他们分田,他们都不敢相信。 “……真的分吗?是分给我们吗?要不要钱的?”屋里的妇人走了出来,问了这么一句。 “你一个妇道人家管那么多干什么?回去!” “不妨事。”顾人仪使劲张目,忍着泪水,说:“这些地,都不要钱,都是直接划给你们,并且重新制定田契,官府与你们签字画押,而且要做得快,这样今年的春耕你们还来得及,熬过这几个月,地里有了收成,下半年就不会这样苦了。” 男子还是带着些防备,他干脆下来,“敢问官老爷……天子,为什么要给我们分田?” “天子是所有子民的君父,他看不下去自己的孩儿受苦,所以派我们前来给你们分田。” 这话,也不知这男子听懂没听懂,反正他还是愣愣的。 顾人仪也看不了他瘦到包皮的面容了,“解释一百遍不如做一遍。还是分田吧,拿到田契,百姓们就该信了。” 这时候倒是他边上一个人走过来, “大兴县内的八处皇庄只有一处在这里,也就1200亩,还算是大的,这样一家分六七亩地,后面只怕会不够分。” 顾人仪没什么表情,“没事,先分。不够了咱们再查其他的庄田,一样一样做。” 这件事,他能有命做到五成就五成,三成就三成,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哪怕仅仅是五成,也是几十万百姓的性命,北直隶多多少少也能恢复一点人烟。 “……可其他的庄田,圣旨并未提及。” “我自有主意。先不多说,分田为要。” 第四百四十七章 田间、撞墙 宪宗末年就开始的庄田之害,一个大朝会的功夫就有了进展。 流言现在还是满天飞,但朱厚照不是只会玩弄这些花招的人,实实在在的事情要赶快做下去,赶不上春耕就是人祸了。 当初为了管理皇庄,宫中派去了许多小太监,或是庄头,或是小校,这些人没少干缺德事,好在他们是宫里完全掌握的。 所以不论是田,还是田上的人,皇庄、中官庄田目前都没什么阻碍。 尽管老百姓对文官和勋臣有些背后指摘,但迄今为止没有明确的圣旨要求如何如何,主体上还是以分宫里的田为主。 这样事情办得倒是不算很难。 只是各级官员,不管是外庭还是内廷,都有伸手的可能。 分田具体怎么分,朱厚照不要关心太细,但监管这一条,他还是要抓的紧的。 不然总是不放心。 不是说不信任顾人仪这些新任知府,关键是他们也只是一个人两只眼,有的时候也顾不上。 另外,如果专门派出钦差巡查此事,那毕竟不一样。 上上下下的官员可以为难顾人仪,但为难不了钦差。 略作思量之后,他下旨以侍从室谢丕、锦衣卫副使韩子仁以及翰林院编修景旸为巡查钦差,专门负责此事。 而且把谢丕列为主,韩子仁、景旸为副。 景旸是正德元年加科而来的进士,位列第一甲第二名。 当时科举授官略作改动,但不包含名次很高的这些,所以他仍然是到翰林院。这次想到他,也是因为景旸自有廉、俭之名。 至于选谢丕, 一是因为他出身侍从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侍从室出去的人是最没必要行一些作奸犯科之事的,一条康庄大道摆着,何必呢? 第二,他是谢阁老的次子。谢阁老在朝中几十年,不知道认识了多少人,大大小小的官员怎样也要卖谢迁一点面子,更加不敢在暗地里做什么动作。 你欺负得了小子不懂人情世故,难道不怕人精一般的老子找上门? 当然,谢丕本身家学深厚,至今也没见过他在生活上有过什么贪财好色这样不好的事情。 即便他有些嫩,毕竟还有韩子仁。 再加上一个现在刚刚进到官员队伍里来,还谨小慎微的景旸。 朱厚照相信,这几人大抵搞不出什么更夸张的贪腐案,最多也就是没发现什么问题。 不管如何,反正这个巡查钦差是出去了, 只要出去,那么所有相关的官员做事就会有一个顾忌。 三月的京师已经有了暖意,阳光洒下,官道两旁的树枝都已冒了芽,他们这行人走官道、过溪水,沿着土路走进乡野之间。 一路上,看到好几个老农背个竹篓,穿着草鞋走在路上。田里面,还有人腰间挂个葫芦,忙活一会儿累了,便打开来喝上几口。 景旸是江西人士,他从小见的都是连绵的小土山,倒很少见过像北方这么大片的沃野,只不过这似乎充满希望的田野里,到处都是难以果腹的老百姓。 “……皇庄的田,中官的田眼下都在分了,其他的田便都不提了吗?” 韩子仁和景旸都在看谢丕。 当日侍从室的人总该知道是什么情况。 谢丕头戴黑色的帽子,身穿蓝色的圆领官袍,他脸皮有些细嫩,也有些腼腆,说:“圣意高深难测,不过想来也是要分的。” 虽说赎田也是个法子。 但都察院和各路科道言官不停地在上奏疏,整个朝堂现在是异常紧张,许多低等级的官员或是为了自己的清名,或是为了迎合上意,总之就是在弹劾。 这种众怒,不会是内阁惹的,也不会是北直隶这些官员惹的,基本上还是皇帝的引导。 换句话说,即便有赎田的办法出来,也还是要逼着北直隶的大地主交田。 只是看有没有笨人了。 韩子仁在山东当过知县,他对其中的事情了解更多,“我也是觉得要分。虽说陛下现在还没追究太深,但怎么能不追究的太深?只要分田这件事做下去,不可避免的会撞上一堵墙。” 景旸问:“什么墙?” “不够分。” 韩子仁嘴唇一抿,吐出这三个字。 除去皇庄和中官的庄田,剩余的官庄还剩两万余顷,那么多人口,即便已经降到每人3亩地,必定还是不够分。 “到时候分田之事进行一半,不够分了怎么办?”韩子仁沉思说:“陛下决然不会想不到这个问题,必定已经是想到。然后以势来推事。” 有的时候,以圣旨推事不一定特别好使。尤其碰上这种涉及土地的事。但如果是以势,那就不一定。皇帝骑虎难下能怎么办,那当然是硬着头皮也要下。 这样聊着,他们很快也到了大兴县。 顾人仪最先从这里开始分田, 钦差自然也只能先到这里看。 顾人仪此刻正站在田间地头,微风吹得衣袂卷动,也吹得他青丝翻飞,在他的视线里,是好几个村里头的男子,他们扛着尺,带上根木头,阳光下往地里这么一插,上面一块红布随风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