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书屋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银狐在线阅读 - 第十二章 木牛流马,南中叛乱

第十二章 木牛流马,南中叛乱

    骑兵的训练成果令诸葛亮十分认可。

    这些骑兵可不是简单地在用稻草人进行模拟对战,而是进行全方面的战术训练。

    他们本身就都是刘备当初在凉州汉中组建骑兵时的精锐骑士,以西北雍凉地区优秀的汉人骑士加上少数羌氐精锐组成。

    在与曹操的关中之战中,他们是有过精彩发挥的。

    因此骑兵们都是百战精锐,上过战场。只不过以往张飞马超作为骑将打仗,根据自己的意图来交战,缺乏一定的战术训练和组织能力。

    所以现在在这里重新训练,就是提高他们的战术执行力,把他们从百战精锐的老兵,凝聚成一群服从命令的强军。

    在这样的刻苦训练下,士兵们的凝聚力都加强得很快。沈晨又以很多门下弟子充任中下级军官,做政治宣扬课程,告诉士兵们他们为何而战。

    结果就是底层士兵有了信仰,他们明白自己是在为了大汉百姓,为了自己的家乡能够和平,同时也是为了自己的妻儿家人奋力拼搏,因而战心士气颇高,训练极为卖力。

    诸葛亮在妫墟乡军营待了三天,走遍了全营,然后在沈晨和李严的陪同下,往北视察了褒斜道、陈仓道、傥骆道以及子午道,真正了解了汉中四道的艰难险阻。

    到六月份,褒中县县衙府邸之内,经过长达三个月的视察,诸葛亮两次来往于陈仓道和褒斜道,今日上午,才刚刚从箕谷回来,就召开了运粮问题会议。

    诸葛亮坐在主位,下方沈晨、黄忠、李严等人纷纷就坐,众人到齐之后,诸葛亮才认真说道:“这三个月来,沿着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走了数次,吾以为,能运粮者,只有陈仓和褒斜道。”

    “是啊,兄长和我想的一样。”

    沈晨先是赞同,随即又叹息道:“陈仓道道路宽敞,是开阔大道,元直做汉中太守的时候,就一直在休整道路,尽量保证所有路途近乎平坦。虽然当中有一些难行之处,但总体来说还是很好走,甚至还有一部分西沔水可以船运,利用沔水能将部分粮草送至武兴。唯一的问题就是,太远了,要从南郑运到阳平关,再从阳平关至河池,最后一路北上至陈仓,有一千二百里,结结实实绕了一个大圈,以至于粮草运行极为缓慢,以牛车、驽马车运粮,亦不过是日行二十里,若是大军出动,以陈仓道运粮,我们根本没有那么多驽马和牛车,光用人力的话,又如何能支撑起整个北伐的粮道呢?”

    大军运粮并不是一次性把粮食运过去,而是源源不断的运粮。按照《居延汉简》的记载,汉人士兵一个月耗粮三石,不过那是以粟麦为标准,汉中现在是产稻区,因此一个士兵每月耗粮为两斛,也就是两石。

    如果出兵十万,一个月耗费的粮食就是二十万石。然而这只是基础,人吃马嚼,还有运粮的民夫和辅兵同样也需要吃饭,即便打个对折,也得十万石,更别说还有食盐、腌菜等。

    也就是说,十万大军的总体消耗一个月要耗费三十万石粮食以上,汉朝一石一百二十汉斤,一汉斤约223克,折今天约27公斤,大军一月要吃810吨粮食。

    《居延汉简》还有记载,一辆牛车能拉25石粟,三十万石得用一万多辆牛车来拉。

    坦白来说,就算有那么多牛车,也只能走陈仓道,一千二百里,牛车每天走个三四十里路,也得一个月的时间,再往返拉运,中间会有很长的空档期,前线大军都得饿死。

    最重要的是这还只是从汉中出关中这一段,出了关中之后再到长安还有四百多里路呢,即便是出了陈仓后是一片平原区,不像山地那么难走,速度会加快许多,但也会极大延长补给线和粮道线,加剧他们的粮草供养难度。

    这也是为什么沈晨觉得粮道问题棘手的缘故。

    虽然他改进了鹿车,也就是独轮车,但再怎么改进独轮车的载重还是远不如牛车,要调动的民夫就更多,至少得七八万以上的民夫不断往返运粮,才能够保证前线十万大军的粮食不断供。

    所以这事很难办。

    不过沈晨想起了他曾经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非常厉害,司马懿曾经十分惊叹,一个牛车居然可以自己行走,载一岁之粮,日特行数十里,群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

    这说明一辆木牛流马可以载重24石稻米,即便每天只走二十里路,多造点木牛流马,每辆木牛流马相当于半辆牛车,只需要四五万民夫,就能够保证前线的运粮了。

    另外他记得电视剧里说过,木牛流马走的是褒斜道。

    褒斜道可太近了。

    六百里。

    每天走二十里,两万只木牛流马,二十五天的时间就能把五十万石粮食送到前线,这还得了?

    因此沈晨才急急忙忙找诸葛亮来搞定这个问题。

    不过诸葛亮并没有立即就给出答案,沈晨心心念念的木牛流马,他也没有马上提出来,而是先问道:“晓卿,你之前自己有做过打算吗?”

    沈晨想了想道:“有,陈仓道适合大规模运粮,所以我曾经想过建造四轮车,四轮车载重更大,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不能转向,灵活远不如两轮车。转向轴我一直没搞清楚该怎么做,也许就算搞清楚了,木制转向杆恐怕也不行,得用铁器。”

    华夏古代少有四轮车,不是有技术门槛造不出来,而是四轮车远不如两轮车那么灵活。后世汽车用的转向轴是用齿轮做的,沈晨是搞建筑设计,不是搞汽车技术,对这一行纯属门外汉,只能自己摸索。

    “转向四轮车?”

    诸葛亮轻摇了一下羽扇,凝思了一会儿说道:“我记得晓卿以前跟我说过齿轮,这东西也许用齿轮可以做出来。”

    “我也是这么想的,其实做齿轮没那么麻烦,造个模具灌铁水就行。问题是我还是不知道该怎么把齿轮用到转向上,唉,早知道当初学理”

    最后那句话沈晨声音小了许多。

    诸葛亮诧异道:“什么?”

    “没什么。”

    沈晨摇摇头。

    他是建筑设计师,是学美术专业出身,当初也是学的文科。

    而齿轮应用大抵得理科生才能搞定。

    或者说,也没那么麻烦,初中物理的力学就能够利用齿轮把转向四轮车造出来。

    偏偏沈晨都大学毕业不知道多少年了,初中那点知识早还给老师了。

    所以他才觉得脑壳痛。

    诸葛亮想了想道:“兴许我有办法,你让工匠先把我要的齿轮造出来试试。”

    “我有一些现成的。”

    沈晨扭过头对门外的单彝道:“懿德,派人去一趟妫墟,把所有的齿轮拿来。”

    “是。”

    单彝就去派人拿。

    褒中到妫墟一百多里,现在已是下午,即便快马去取,也得明天才能到了,所以转向四轮车的问题就先搁置一下。

    诸葛亮沉声说道:“我以为,陈仓道可以用大车运粮,转向四轮车的事情待我之后再想想办法。褒斜道则可以用小车运载,栈道往往是数十里平行,上下有阶梯,每数十里扎一营据,用四轮小车上置方囊,把粮草运至营据,往返不断,晓卿觉得如何?”

    数十里扎营据?

    沈晨思索着,按照诸葛亮的理论,就是每多少里搞一个小据点存放粮食。然后士兵就用超市那种小推车一样的东西不断从前后两个营据往返,将后面营地里的粮草送到前面营地,形成流水式作业,将大幅度缩减运粮时间和成本。

    主要也是褒斜道基本以栈道为主,六百里光栈道就有三四百里之多,历史上赵云为断后,烧毁栈道一百多里,后世汉中市修复出来的石门栈道,就能够一窥当年褒斜道栈道的风采。

    所以诸葛亮提出用小推车在栈道上这样往返运粮食,就不需要再担心运粮车在栈道上遇到阶梯没办法爬上去的问题,直接在阶梯附近修据点,或者将粮食进行传递交换,把后面的粮食送到前面的空推车上,继续往前运粮就行。

    如此一来粮食就会源源不断。

    唯一的缺点就是运粮规模比较少,每次估计也就二三百斤,载重只有大车的五分之一。但好处也很明显,一个是运粮速度快,另外一个自然是成本低、效率高。

    “嗯。”

    沈晨觉得很有道理,点点头道:“可以试一试。”

    “那便如此。”

    诸葛亮说道:“我先将图纸以及物品画出来,晓卿可去褒斜道先布置据点,待我把实物做出来之后,自可一试。”

    “好。”

    沈晨应下了这件事情。

    当下二人分头行动,诸葛亮开始制作运粮的用具,沈晨则前往褒斜道选定据点。

    这件事情关乎到北伐能否顺利展开,马虎不得,因此沈晨十分用心。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的时间内,他顺着褒斜道再一次北上至斜峪关,沿途六百里,命令士兵选非栈道处,修建营据。

    而栈道往往都是几十里一个阶梯,为防止车轮过不去,他就命令在凿壁上用凿子开出石洞,遇到来送粮的士兵已经到了,但前面来接粮食的空车队还未到,就可以先把粮食放置在石洞据点,再往返回去。

    相比于修筑栈道,开石洞可简单得多。因为栈道就是在悬崖上挖出石洞,然后用木头并列出道路,下方还要挖出洞口,用卯榫结构将下面的支撑木与上面的木头连接组成。

    古先民不仅在智慧上令人叹服,在劳动结果上,亦是令人惊叹。至少像这样在悬崖上开辟的栈道,即便是机器来都不一定能做好,古人却能做出数百里,可见为了这些道路,他们用了多少人力物力,才能修建出来。

    等到章武四年六月份,沈晨从斜峪关回箕谷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诸葛亮在箕谷建立起了营地,一辆辆四轮手推车放在了箕谷外的道路,手推车上放着两个方囊,然后被士兵们推上栈桥,往前线运送。

    步行来说,人每小时能走四到五公里左右,褒斜道全程是六百汉里,折算成公里,大概是二百五十公里的样子,步行速度以每天十二小时来算,可以走五至六十公里,最多五天就能走完。

    褒斜道的优点是近,缺点也很明显,太窄了。只能容纳两个人并行,旁边就是悬崖,连扶手和头上的遮雨板都是沈晨去年的时候,吩咐李严做的。

    李严派人重新在栈道的上方开孔,每隔几米一个孔,用木棍连接着,再用木棍将下面的栈道连接,上面铺木板。

    这样栈道悬崖一侧就有垂直的木棍做扶手,然后中间用一根铁链穿起来。如此一来上面的木板就能够防雨水,防止木头受潮腐烂或者运粮时下雨打湿粮草,对于下面的栈道来说,也会更加稳固。

    此刻箕谷营地下方,诸葛亮带着沈晨等人来到了褒斜道入口处,指着上坡道:“你们看,此推车用四轮运粮,在栈道上又平稳又安全,上置两个方囊,载重五斛,褒斜道六百里,以每三十里一据点,人可以两个时辰就能够往返一次据点,每天六至八个时辰,一人可以至少运十五斛粮草。”

    沈晨看过去,就看到数百名士兵按照一字长蛇阵,排列成一排,推着像超市手推车一样的小四轮车沿着道路前进。三十汉里是十二公里,往返二十四公里,人走快点确实可以四个小时走完,以五百人的推车规模来算,每天能运粮食七千五百石。

    而褒斜道六百里,就是二十个据点。每个据点安排五百人,一万人每天往返运粮七千五百石,一个月下来就是二十三万石粮食左右。虽然不够十万大军一月消耗,但问题是他们还可以加人呀。

    比如每个据点再加五百人,这样一月运粮就能翻倍达到四十六万石。整个褒斜道就有两万人在来来回回地不断推送粮食,前线的粮草自然源源不断。

    看到这一幕,沈晨惊讶不已,同时又觉得惭愧。

    作为后世人,居然没有想到这种流水式运粮方法,实在是有点丢穿越者的脸。

    但他也佩服诸葛亮的智慧,便说道:“兄长此法确实好啊,如此每人每日运送十五石,每个据点一千人,日运粮便是一万五千石,栈道上只需要两万人每日往返三次,足以十万大军每日用粮了。”

    诸葛亮笑道:“因其每天都流动于栈道之上,所以我将此运粮法命名为流马。”

    “流马?”

    沈晨一头雾水。

    他看三国演义的时候,里面说木牛流马是一种长得像牛车自动行走的玩意儿,怎么就一手推车?何况木牛流马难道被不是一种东西吗?咋还分开命名了呢?

    是自己改变了历史,还是电视剧里骑木牛的司马懿是瞎扯淡,真实历史上的木牛流马根本不是电视剧的造型?

    另外话又说回来了,流是指每天都流动在栈道上,那为什么叫马呢?

    “不错。”

    诸葛亮点点头道:“我还根据晓卿伱做的齿轮,研制出了一种可以转向的木牛,此物能载一岁之粮,日行三十里,而人不大劳,就在那边,晓卿你随我来看看。”

    沈晨顺着他指的方向,一路来到了箕谷军队营地后面,就看到营地上摆着一种车具,上面是一个巨大的车厢,下面一脚四足,就是一个轴架,下面四个轮子,有点像那种办公椅,但比办公椅大得多。

    “此物就是木牛。”

    诸葛亮指着那个车具说道。

    沈晨就更疑惑不解了,问道:“兄长解决了转向问题吗?”

    “是的。”

    诸葛亮点点头:“我在里面安装了齿条,用齿轮将前面两个轮子变成活动轮,转向的时候车轴会自动根据前面的道路进行来回转动,从而实现转向。”

    “别说了。”

    沈晨只觉得头痛,想起了当年被物理老师折磨的悲惨回忆。

    要不说穿越过来儒家经典学得好呢?

    还不是他是文科生?

    诸葛亮笑道:“晓卿可以去试试,加了齿轮后,速度确实快了不少。若是不加齿轮的话,也能做四轮,却只能每侧两个并列的小轮增加承重,不像现在这样可以用四个大轮,载重更大。”

    沈晨就走过去尝试推动了一下,确实比较省力,拖着板车来回移动,也能做到转向,于是说道:“这木牛可以转向,也能推动,走陈仓道倒是不错。兄长的办法确实是好办法,就是有点费人。话说回来,为什么要叫木牛流马呢?”

    “我懂了。”

    说罢不等诸葛亮回答,沈晨恍然大悟道:“推送木牛流马的人就是牛马,兄长是这个意思。”

    “胡说八道。”

    诸葛亮忍不住翻了个白眼道:“牛慢而马快,马能日行百里,牛只能日行三十里,这不就是木牛流马吗?”

    “原来如此。”

    沈晨大喜道:“若出兵北伐,褒斜道安排两万流马,陈仓道派一万木牛,仅需三万民夫徭役,一月运粮就能达到六十余万石了,粮草问题,便彻底解决了!哈哈哈哈哈!”

    他大笑着。

    众人亦是笑逐颜开。

    如今北伐最大的问题彻底解决,那么之后他们就再也不用担心粮草不继了。

    诸葛亮挥动着羽扇,同样保持着微笑。

    虽然他在后方一直承担着大管家的工作,但没有亲自去前线帮忙,还是一种遗憾。

    现在帮助沈晨完成了汉中最困难的运粮问题,感受到贤弟发自内心的喜悦,亦何尝不让他觉得心中高兴不已呢?

    “报!”

    也就在众人兴高采烈地庆祝着粮道问题终于解决的时候。

    后方快马来报道:“越嶲夷王高定联合牂牁太守朱褒叛乱,李都督孤军深入,在滇池县被敌人包围!”

    诸葛亮顿时皱起眉头。

    沈晨大怒道:“南中叛逆当真是猖狂,我正要验证一番骑兵厉害,兄长,你带着铁骑南下吧。”

    “无妨。”

    诸葛亮摆摆手:“南中皆是山地,骑兵用处不多,我已令王平在江州等我,诸郡县虽叛乱,益州的郡兵就足以应付,你积极训练新兵,准备北伐,我即刻出发,前往南中吧。”

    “好。”

    沈晨知道这件事拖不得,就说道:“我送兄长。”

    当下他一路将诸葛亮送到了南郑码头,丞相卫队护送着他渡过汉水,向着米仓道的方向而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