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书屋 - 历史小说 - 戏明在线阅读 - 戏明 第305节

戏明 第305节

    文哥儿带着小伙伴们参观了一圈自己在老丘家打下的江山,还顺便找了片空地往里头埋了两颗土豆蛋子,俨然没把自己当外人。

    等瞅见仆从买好肉菜回来了,他便屁颠屁颠地接到自己手里跑去告诉老丘。

    丘濬瞧见他提着一堆新鲜食材兴冲冲跑过来,额头青筋跳了跳。他让王华他们自己先聊着,起身把文哥儿撵去厨下揉面剁馅做饼。

    这阁老饼乃是丘濬的独门秘方,其他人虽然好奇是怎么做的,却也没人那么不识趣地跑去偷学一二,都仍坐在原处说说笑笑,准备等临近中午时再去一展厨艺。

    李兆先则是领着杨慎他们这些小孩儿围坐看书。

    另一边,文哥儿已经开始挑战揉面大业。

    文哥儿现在手上确实多了那么一点力气,可惜他卯足劲揉了一会儿面后还是累得歇菜了,跟那还没太成型的面团团大眼瞪小眼。

    丘濬让他一边去,三下并两下就揉出个圆圆大大、光洁圆润的面团团,看得文哥儿忍不住凑过去气哼哼地戳了那面团团两下,只觉这玩意着实看人下菜碟,换个人揉就揉不成了!

    丘濬瞧见文哥儿满脸的不服气,不由摇着头说道:“就你这小胳膊小腿的,我们得什么时候才能吃得上你做的饼?”

    文哥儿信誓旦旦地道:“我不仅要做饼,还要做手擀面、做手擀饺子皮,我什么都做!”

    他还跟丘濬说起自己已经跟程敏政约好去程敏政徽州老家拜师学习、学做最地道的臭鳜鱼臭翻所有人的事。

    等他日后学有所成,一定第一个给他老人家闻闻有多臭!

    丘濬:“…………”

    丘濬懒得理他,把面团团放在一边醒面,径自准备要做饼用到的馅料去。

    文哥儿想帮忙,丘濬不让,只好掏出小本本在边上继续记录最详细的阁老饼制作过程,内容具体到期间老丘到底停下来喝过几次水。

    他怀疑这不是老丘的喝水不是单纯的喝水,而是在静待馅料与馅料之间发生神秘的化学反应,美味恰好就在这一次次等待中发酵!

    文哥儿把这一牛逼猜想给丘濬讲了讲。

    丘濬:“………………”

    这都是什么跟什么?!

    他就是渴了!

    文哥儿瞅见老丘那“给你个眼神你自己体会”的表情,麻溜地在小本本上记下全新的一行字:老丘闻此言,赠我白眼一记。

    一转头就能把记录内容瞥得一清二楚的丘濬:“…………”

    他怎么认识了这么个小子哟!

    只要没有扫兴之人(比如包括王恕刘吉他们在内的一大批人)在场,丘濬其实还是挺爱和人畅谈天文地理以及国家大事的,都是一把年纪的人了,谁不喜欢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再享受一下后辈们崇敬的眼神。

    这天大家边吃边聊边等着阁老饼出锅,好生热闹了一番。

    文哥儿不仅如愿吃上了阁老饼,还尝到了程敏政带来的毛豆腐。

    这毛豆腐煎得两面金黄,端上桌时仿佛还滋滋作响,闻着就香喷喷的,一口咬下去,外皮酥酥脆脆,里头却是鲜美爽口得宛如爆浆!

    程敏政笑道:“京师这边的天候终归不太相宜,还是在我们家乡才能吃上它最好的风味。我家乡篁墩最多的就是竹,切好雪一样白的豆腐放在自家竹子削成的竹板上,撒上一层雪一样白的盐,静静地等上几天揭开盖着的厚布一看,毛豆腐应当就好了。到时你一看那长出来的细密绒毛,瞧着也似跟雪一样白!”

    文哥儿刚才屁颠屁颠跟程敏政去看了眼长满毛的豆腐,甚至还很是好奇地捏了捏那些极细极小的白毛毛,这时候就很有发言权了:“是很白!”

    杨慎刚才也跟着去凑了个热闹,闻言也认真点头:“很白!”

    等丘濬把珍藏的剁椒酱拿出来给大伙就毛豆腐吃,所有人都惊为天人,并且讨要了辣椒种子回去找地方种上几颗,看看过几个月能不能吃上自家种的。

    一屋子人就这么吃吃喝喝地消磨了一早上,不拘从哪道菜开始吃,也不拘从哪道菜开始搁筷子,反正爱吃什么都自便,自己照顾好自己的嘴巴和肚子就好。

    作为长安街出了名爱吃的小名人,文哥儿绝对是很不客气地从头吃到尾。

    丘家这边散场之后,文哥儿看着天色还早,约李兆先和谢豆他们去石子坳那边看看马上要休整的田地,顺便看看他特聘的农业专家赵渊能不能帮他培养马铃薯,搞好新一年的育种工作。

    李兆先他们自然欣然答应。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出了城,到了赵家的农家小院里一看,赫然发现里头又变了样,赵渊居然在院墙底下垒出了三四排阶梯状的“草莓墙”,每一排都栽上了草莓苗苗。

    文哥儿已经能想象出到时候草莓结了果子,那可就是一排排红艳艳的果子了!

    文哥儿好奇地跑过去看了一圈刚移栽出来的草莓墙,只觉得赵渊不愧是专业人士,种什么都很有一套,才第二年就琢磨出草莓怎么种最相宜。

    文哥儿找机会把长了芽的土豆蛋子拿给赵渊看,托赵渊琢磨琢磨怎么把这东西种出来。

    他可是和元思永说好了的,他们在京师负责育种,元思永负责去摸清河西走廊的情况!

    赵渊没见过马铃薯,不过瞧见上头都长芽了,他便说道:“我先试着种种看,要是能种活的话我再研究怎么留种。”

    文哥儿对赵渊非常有信心,点头说道:“不着急,育种本来就是需要很多年才能做成的事,我们慢慢来就好。”

    他是去参观过育种基地的,很清楚想要培育一个稳定的优良品种往往需要十年八年的努力。

    很多时候甚至会白忙活一场。

    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又有多少人愿意把一个个十年投入到这种枯燥且不一定有成效的研究里面去?

    两人就着培育马铃薯的事讨论完毕,文哥儿给赵渊留下了本年度的种田基金,才带着杨慎他们满村子撒欢去。

    没一会,村里的小孩就呼啦啦地跑了出来,积极地带着文哥儿到处玩耍。

    文哥儿浪到傍晚才心满意足地归家去。

    就这么短短一天假期,愣是让他过得丰富多彩。

    相比之下,朱厚照这一天就过得有点乏味了,还好有杨玉在宫里陪他堆沙子,不然他还肯定要去找朱祐樘闹腾。

    至于朱祐樘,他也从锦衣卫那儿听说了李东阳他们在丘家搞聚餐的事,想起了自己也只吃过一次的阁老饼。

    他曾经叫底下人照着做,偏就是做不出那个味道来。

    这些家伙倒是有口福。

    朱祐樘怀揣着一点不明不白的羡慕,到了第二天就跟朝臣们提起今年想带太子去先农坛那边亲耕的事。

    这次籍田礼不必像他登基时那样大张旗鼓,只需要轻简出行便可以了。

    行籍田礼一来能起劝农之效,二来也可以让他这个当皇帝的和朱厚照这个当太子的好好体会稼穑之艰。

    想想去年河南水灾、山东大旱、陕西久久不雨,他身为皇帝却连籍田礼这点小事都不愿年年亲为,着实不应当啊!《易经》有言,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他理应效仿宣宗皇帝勤问农事,不应端坐高堂对百姓毫不关心!

    眼看春耕在即,马上就该是农忙时节了,礼部拟个籍田礼章程上来大家讨论讨论吧。

    文武百官:“…………”

    总感觉他们这位皇帝变了,却又说不出是哪里变了。

    不对头,不对头!

    作者有话说:

    大猪:为了辅导孩子做家庭作业,我每天精心研读课堂记录

    大猪:咦?这个说法不错,我的了

    小猪:?????

    文哥儿:?????

    满朝文武:竖子!你祸国殃民!!你祸国殃民!!

    *

    注:

    河南水灾、山东大旱、陕西久久不雨:参考《明孝宗实录》

    去年因为天灾所以河南免税,山东免税,陕西也免税

    感觉按照记录,弘治初年每年都在免税,不知道税收够不够用(?)

    第256章

    朱祐樘这番话大家都没办法反驳,因为弘治年间确实天灾不断、民生多艰。

    作为天子,朱祐樘愿意亲自前往先农坛祭祀先农、亲耕籍田,谁听了不得夸一句爱民如子?左右先农坛也不算太远既然朱祐樘都提出来了大家觉得也没有劝下来的必要。

    对他们来说能够跟着皇帝前往先农坛行籍田礼,也是很值得记上一笔的事。

    大伙一合计这事儿既崇古又尊礼总体成本不算高,效果怎么样且不说,至少不是一件坏事。

    阁臣们觉得没问题部臣们也觉得没问题,只要不是挥师北上打仗去搞个籍田礼不算啥大事。

    再怎么轻装简行,他们这些有资格进殿开会的人都是会被带上的,剩下还带谁就看其他人自己的努力了!

    礼部便把这活儿接了下来。

    朝会一结束,殿内的消息便传到了殿外。

    王华他们这些翰林官把消息带回了翰林院翰林院上下也热闹了起来。

    来活了来活了!

    他们这些翰林官就是朝廷的笔杆子碰到有附属国进贡好东西他们要去大书特书一番(比如对着长颈鹿吹麒麟神迹);碰到朝廷搞盛大典礼他们也要去大书特书一番。

    像李东阳和程敏政他们这些还被安排去礼部任侍郎的,平时还得负责帮内阁拟各种公文这种重要活动怎么可能不带上他们?反正吧现在李东阳他们已经去礼部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籍田礼章程了。

    庶吉士们目前被拴在翰林院上课平时也是无聊得很听说今年朝廷要搞籍田礼,他们也是摩拳擦掌准备联合上书内阁,请求内阁批准他们一起随行,好叫他们也跟着见见世面。

    要不然他们闲得都快长毛了。

    只恨自己手没王守仁快,没有争取跟王守仁一起去陕西啊!

    现在能跟着大队伍去先农坛走一遭,展现展现自己的才华,年轻的庶吉士们都期待不已。

    文哥儿本来正在埋头赶功课,听到大伙的讨论后愣了愣。

    再一打听朝会上到底发生了啥事,他顿时惊了一下。

    怎么回事!

    好熟悉的话术!

    感觉有点不对!

    朱祐樘这一套一套的说法,听起来怎么怪耳熟的!

    文哥儿纳闷不已,私底下找他大先生谢迁讨论了一下这事儿。

    这事例,这说辞,怎么听怎么像是他给太子讲课时提到过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