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奉国将军在线阅读 - 第251章 弃笔从戎,科举士子要投军

第251章 弃笔从戎,科举士子要投军

    宣武元年,十月十八日。(公元1646年。)

    朱连壁登基继位之后,第一次恩科考试,顺利结束,放榜之日。

    由于朱连壁御驾出征在外,这一次的文武科举恩科考试,最后朱连壁全权委托给了内阁首辅郑三俊。

    以及礼部尚书曹玑,东阁大学士鲁王朱以海三人为主考。

    参加这次恩科的举子,高达三千五百人,其中文举人有两千三百二人,武举人一千二百人。

    虽然朱连壁这个皇帝,只是一个偏安一隅的皇帝,但随着朝廷开放恩科取士的消息传去。

    短短三个月时间,大江南北的举子,不辞辛苦,很多更是从河南、山东、湖广等清军统治区域。

    一路劈荆斩刺,赶到金陵参加考试,由此不难看出,大明民心还在。

    虽然很多北方的士子,被迫剪了发,留了辫子,可他们心却还在大明。

    为此,当北方留着辫子来的士子到来后,吏部尚书袁枢,九门提督刘洪起,应天知府陈子龙,就曾请示过朱连壁,如何对待这些人。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当时朱连壁的回答是:“辫子是有形的,顶在头上,但士子们报国之心,却是藏在心里的。”

    “我们不能因为,他们被迫留了辫子,就把他们划分到建奴阵营,那么这天下,将会彻底沦为建奴的天下。”

    “对于北方来的士子,吏部不但不能区别对待,还要着重关照。”

    “九门提督衙门,要安排治下五城兵马司衙役,把每一个的人住处,落脚点、户籍家庭情况登记好。”

    “对于贫民举子,应天府要给予照顾,提供食宿,以及落榜之后,返家的路费盘缠。”

    朱连壁这一项爱护士子的措施,在恩科开始前,便在京城广泛传开。

    前来赶考的几千名士子,得知皇上的这份厚恩,无不是感恩戴德。

    尤其是江南贡院门口,左右两排新增的那醒目宣传口号,更是激励了无数士子。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保家卫国,生死光荣!”

    八个醒目的大字,是朱连壁题词,书写在江南贡院门外的石碑上的,同时在金陵城中,各个城门城墙上,各种口号随处可见。

    “驱逐建奴,中兴大明!”

    “参军入伍,建功立业,封妻荫子,三代光荣!”

    ……

    这些口号,就像一个个无形的洗脑牌,无论是对于京城的百姓,还是南来北往的士子客商来说,都有无形激励作用。

    也让无数有志士子,顿生弃笔从戎的念头。

    这一次恩科考试,为了笼络天下士子之心,朱连壁一共批了三甲三百二十一个进士名额。

    武举科批了三甲二百三十六个名额。

    三千五百三十八人参加的文武恩科,朱连壁一共录取了六百四十多进士。

    相当于录取了六分之一的举子入朝为官,这在大明开国以来,也从来没有过的盛事。

    朱连壁这么做的原因,除了笼络天下士子之心外,还有另外几个意图。

    一是降低科举取士的门槛,二是降低进士的身份地位,三是为下一步促进教育改革做准备。

    进士科分为三甲,一甲头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赐进士及第,这是一等荣誉。

    二甲头名传胪,赐进士出身。

    三甲头名虽然也叫传胪,赐同进士出身,但身份地位与一甲,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江南贡院大门口,随着张榜开始,数千士子,怀着激动的心情,拥挤到了榜单面前。

    虽然这次录取的名额多,但毕竟几千人,也就意味着一大半的人要被淘汰。

    “当!当!当!”

    在一阵铜锣声中,贡院大门齐开,身穿从一品绯袍仙鹤补丁朝服,头戴乌纱帽的首辅大学士郑三俊,手拄竹杖走了出来。

    左右二人是东阁大学士鲁王朱以海,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曹玑。

    “诸位士子们,这一次的恩科,是皇上御极建元,为国选材,特意开设的,这是我大明开朝以来,未有过的盛事。”

    挺着腰杆的郑三俊,满脸红光,在一众士子的注视下,拱手扬声喊道。

    “由于皇上御驾亲征在外,这一次的殿试和琼林宴,推迟到皇上凯旋之后再举行。”

    “录取的贡士,可以在京城住下,皇上有旨意,所有贡士可以去吏部报备官身,朝廷将会暂时授予从九品官身,发放俸禄,并安排食宿。”

    郑三俊这话一出,场外翘首以盼的士子,对于这旷古未有的举措,都弄得一头雾水。

    但很快便有人想明白了其中道理,带头拱手拜道:“吾皇圣明。”

    “吾皇圣明!”

    ……

    一时之间,数千士子纷纷附和。

    郑三俊和朱以海、曹玑交换了一个眼神,对于眼前的场面,也是很满意。

    这会,鲁王朱以海走上前,挥手喊道:“大家静一静,皇上还有旨意。”

    广场上的士子,以及外围看热闹的百姓,在鲁王朱以海的喊话,以及现场维护治安秩序的衙役示意下,很快恢复了安静。

    “皇上有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甲申之变,二位先帝蒙难,这是我大明的劫难,也是万民的不幸。”

    “皇上立志,驱逐建奴,中兴大明,亲冒矢石,御驾亲征,这是皇上的贤明,也是我等臣子的耻辱。”

    朱以海身形高大,面容俊朗,喊话之声,中气十足,非常的有气势和感染力。

    “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陛下尚且亲冒矢石,吾等身为臣子,安能苟且偷生乎?”

    只见人群之中,一个身穿靑袍的男子,身边还站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

    昂首走到人群前,振臂高呼:“我乃福建同安人陈鼎,有幸位列贡士榜,第三十一名。”

    “我父子虽然是只是一介书生,尚能骑马射箭,原弃笔从戎,为吾皇牵马坠蹬,报国杀敌。”

    “陈贡士说的好,我杨文翰,常州府无锡人,位列贡士榜第一名,原随陈鼎兄一道,为吾皇牵马坠蹬,效犬马之劳。”

    “还有我广东顺德人,武举贡士头名朱猛,愿与二位贤兄一道,为吾皇帐下马前卒。”

    “还有我,绍兴人王泰……”

    “我,池州人孙建齐……”

    在陈鼎的带头之下,一时之间,广场上的文武士子,纷纷振臂高呼而起,表达了弃笔从戎,为国而战的念头。

    这一幕,出乎郑三俊三人的所料,但也让三人大为振奋。

    “人心在我大明,何愁天下不安?”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郑三俊,激动的难以自持的手握着竹杖,敲打着地面,发出了一声感叹。明末逐鹿的大明奉国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