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袁时中
李胜话一出,周亮工震惊的看了看昏倒在地上的朱弘橞,欲言又止的样子。 “这种人,当上鲁王,也是百姓的噩梦,大力,找个地方埋了吧!” 李胜厌恶的看了看东原王,董大力得应了一声,从一旁扯了些麻布,将东原王包裹着,扛在肩上,走了出去。 周亮工无奈的点了点头。 此时一了,周亮工带着李胜在兖州逛了逛,说实话,李胜对周亮工非常的满意,短短数月,将兖州府打整的井井有条。 找来当地的军情局人员了解一番后,对周亮工更是放下心来。 不贪不占,一心为民,说实话,还真少见。 兖州城外的庄稼复耕率也非常的高,不出意外,下半年兖州将会有一个很好的收成。 周亮工说了一番话,令李胜记忆深刻,他问道李胜,各省各州府土地那么多,为什么百姓宁愿逃户,背井离乡,也不愿意耕种呢。 说实话,在李胜认知里,一直认为是天灾人祸,百姓根本没精力去耕种而已,你想,到处都在打仗,能不能活过明天都难说,谁还有心思去耕种。 而周亮工严肃的向李胜解释道。 “致使百姓宁愿逃走也不耕种的根本原因其实是赋税! 就拿卑职以前任职的潍县来说,全县人口已不足户籍的五分之一,但是卑职每年却仍然要按照户籍人口全额缴纳税银,落到百姓头上,就是五六倍之多,种一亩田,辛辛苦苦一年下来,哪怕是大丰收,产出的粮食还不够交税的,这种情况下,谁还好种田。” 李胜愕然,原来是这样,怪不得这么多田地荒芜,还有这一层的原因。 山东不单单给地给粮,更重要的一点是,山东免税。 这也是老百姓为何要来山东的原因了。 一番交谈下来,李胜发现周亮工谈吐清晰,对于当今大势,说的头头是道。 李胜不由的拿出了小说,翻看有没有周亮工的记载,很可惜,并没有。 不过周亮工此人,还是在李胜的印象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两日后,在兖州待的也差不多了,李胜准备继续南下了。 来兖州的目的,就是为了坐运河南下,欣赏一下运河沿途的美景。 租了一条中型江船,基本上也够用了。 不过当周亮工得知李胜要乘坐运河南下后,连忙问道。 “侯爷,不知您是走徐州,还是有宿迁?” 李胜有些疑惑。 “怎么说?” “侯爷,出山东后,有两条运河,一条是由徐州,一条是直到宿迁,走徐州要远一些,但是水道情况要好一些,而直到宿迁的运河,水较浅,没那么好走。 但是您可千万不能走徐州,近日来,逆贼袁时中一部在徐州附近活动,甚是危险,北上南下的商旅,都已经不走徐州了。” 周亮工说完,李胜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放心,本督走宿迁。” 听李胜这样说,周亮工这才放心下来,看着李胜的船远去。 “大力,走徐州。” 刚驶出不久,李胜叫过董大力,让他吩咐船家向走徐州去。 “啊,侯爷,周大人不是说,徐州走不得吗?” 董大力有点懵,大人这是要干啥? “叫你去你就去,对了,船家肯定不愿意,你给他加些银子。” 董大力点了点头,走了下去。 待董大力走后,袁璐芳也是有些疑惑。 “相公,明知道徐州危险,你怎么还要走这边。” 李胜笑了笑,看着运河边的美景,开了一瓶绿茶,递给了她。 “袁时中,咱们去会他一会。” 袁璐芳接过绿茶,喝了一小口,李胜说的她并不明白,想来应该是军中之事了,她也就不再多问。 李胜则是思虑起袁时中来。 说来这袁时中,李胜对他的了解并不少,镇海军第一次山东剿匪之时,就跟袁时中打过交道。 不过并未交恶,袁时中当时就退回了河南,帮李自成打汝州去了。 后来清军攻兖州之时,袁时中还率部与阿巴泰有过一战。 袁时中率领的小袁营,在百姓之中口碑也比较好,李胜南下,本就有会一会他的意思。 更重要的一点,军情局中早就跟袁时中营中搭上了线,而袁时中在营中也多次透露想要投靠朝廷的意愿。 至于他投靠的真实性,估计没有人比李胜更相信了,在历史上,袁时中就是不愿意被李自成合并,而被李自成所杀,吞没余部。 算算时间,应该就是这两个月了吧。 江船出了山东以后,便朝着徐州方向驶去,并入河道以后,江上的船明显要少的多,看来真如周亮工所说,徐州附近,还真不太平啊。 ………………………… 兖州泗水码头旁 王得仁看着滚滚的江水,有些发愣,转头对着身边的兵士说道。 “你听清楚了?侯爷是往宿迁去了吗?” “小的亲口听周知府所说,是宿迁没错了。” 听完兵士所言,王得仁更懵了,侯爷不是说了,去徐州吗? 怎么转去宿迁了? 不对,侯爷并没有派人通知我更改路线啊? “通知下去,去徐州!” 王得仁一声令下,登上从济宁借来的二十艘江河战船,朝着徐州而去。 徐州府境内,沛县附近,一支千余人的骑兵正在附近游荡。 一名身穿大红战袍的巾帼女子,极其引人注目。 “小姐,沛县防守严密,掌盘子又不准咱劫掠百姓,咱们要不然去山东吧,听说那边可大变样了。” 红衣女子听着手下的话,望向山东方向,不由的想起了镇海堡那位年轻的指挥使,听说他已经当上了侯爷。 摇了摇头,回过神来,对着手下说道。 “连清军鞑子都不是他们的对手,你们觉得自己会比鞑子还要厉害?” 随即,眼神望向了运河方向,细长的双腿一使劲,马鞭一挥,奔驰了起来。 “走,去运河边看看!”成风成雨不是你的我在明末有空间